最近,一篇名為《校長怒了!還有多少假課文在侮辱孩子的智商?》的帖子在網上引起廣泛關注,原來,我一直學的“假課文”。
人教社小學四年級語文課本中有一篇課文《愛迪生救媽媽》講了這樣一個故事:愛迪生7歲就知道用鏡子聚光,幫助手術醫生照亮房間,順利地救了媽媽。
然而據考證,第一例闌尾炎手術是在1886年,但愛迪生生于1847年,至于1854年7歲的愛迪生根本沒可能接觸到會做闌尾炎手術的醫生;盡管有專家指出,課文來源于1940年美國拍攝的電影《Young Tom Edison》里面一段愛迪生救媽媽的情節,但是電影中的情節能不能作為課文編撰的依據,能不能把青年愛迪生縮減成兒童愛迪生,都是爭議的地方。
雖然說,課文也是文學,虛構是文學手法之一,但編入課本應當審慎。畢竟每天和兒童打交道的課本是兒童了解社會的重要通道,容易引發混淆的課文越少越好。
課文的編寫者是成人,教材也只是傳授技巧的工具,文學可以虛構,但這些都不能夠成為讓學生誤解的理由。因為,消費者的理解水平是產品設計者不能忽視的因素。這篇課文引起爭議,也是因為脫離了學生的理解水平。對編寫者來說是虛構,而對兒童,則可能被理解為真實存在的。
這是一個好故事,但也是一個假故事。小愛迪生對媽媽的愛和天資聰穎躍然紙上,道德神童,不好嗎?好是好,但太假了。俗話說,真善美,“真”是第一位的。盡管“善美”,但前面掛上一個“假”字,變成了“假善”“假美”,這比“惡丑”還要多一層做作,更讓人厭惡。
若美好的根源是“假”,終究會有戳穿的一天,到時不僅所有的虛幻美景會崩塌,還要背負道德的譴責甚至法律的制裁。
這篇帖子引起熱議,還有一點是因為“假課文”大家都有親身體驗,有廣泛的群眾基礎。因為了解,所以能分辨出來,所以惡感尤為強烈。但是萬一遇到不了解的領域呢?也許“假”的危害就潛伏下來。
在知識產權代理行業,也有不少的“假代理”“假廣告”,無資質經營、超范圍經營、承諾100%成功等等,天花亂墜的廣告背后,也許是品牌成長路上的大坑。
拒絕黑代理、甄別假廣告,別讓大寫的“低價”成為假貨的理由。選擇正規代理,選擇正規申請渠道,驗明代理機構資質,這是您保護知識產權的第一步!
責任編輯:先風集團-朱坤
先風原創,轉載需注明出處。文中配圖僅用于說明觀點,版權屬于原作者,如有不妥,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或支付稿酬。